這次想跟大家分享,國中我第一次讀到桃花源記,我就覺得這不是虛構的,不知道為什麼,我就是相信這世界上真的會有一個這樣的仙境存在著,不用辛苦工作,我喜歡吃什麼就種什麼,可以自給自足,歡樂無比,人與人之間沒有任何猜疑,大家手足舞蹈的聚會,關心彼此。
國中時,看到新聞報導許多人失業,那時我問父親,為什麼人不能自給自足,父親回答當然不可能,這個社會不可能自給自足的。被父親一口否認當下很錯愕,因為在當時學校剛教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,父親給我的答案,在我心中留下疑問,不相信他完全不存在的,一定會在地球上的某一角有這樣的地方,於是我決定來找答案!
✨✨✨下面讓大家重溫一下,陶淵明的作品桃花源記白話文的故事✨✨✨
在東晉太元年間,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業,有一天,他順著溪流划著船,划著划著越划越遠,突然眼前出現一片桃花林。桃林夾著溪流的兩岸生長,長達數百步,這片只長著桃林的溪岸,地上有鮮嫩芳美的香草,墜落的桃花瓣點綴其中,漁夫被這樣的美景所陶醉。
船繼續前行,他決定要走完這片桃林。到了溪水的源頭,不見了桃林,卻看見一座山,山上有個洞口,洞口透出亮光,漁人於是丟下小船走進洞口,走著走著,道路由窄變寬,突然眼前一片開闊明朗。這裡頭根本就是另外一個世界,『土地平坦遼闊,房屋排列整齊,有肥沃的農田、美麗的池塘、以及桑樹竹子這一類植物,田間小路四通八達,村裡頭可以聽到雞鳴狗叫,裡頭的人來來往往辛勤耕種,穿著和外面的人沒有兩樣,老人和小孩都怡然自得非常的幸福。』
大家看見來了個外人,就過來問他,您打哪兒來呀,漁人一五一十地回答他們,還受邀到他們家中作客,村裡的人聽說來了個外人,紛紛到這裡來打聽外面的消息。原來這些人,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,帶著妻子兒女及同鄉來到這個與外界的人隔離斷絕了,從那個時候開始再也沒有離開過。漁夫於是把這麼多年來的朝代更迭和社會變遷說給他們聽,眾人聽了之後都相當的感慨,漁夫在逃花源裡作客了幾天準備告辭,臨走前大家對他說:“這裡面的情況就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啦。”話雖如此,漁夫在回程的時候還是一一做了記號。
一回到郡裡,漁夫馬上去拜見太守,跟太守稟報桃花源奇遇,太守立刻就派了人尋了記號,但是還是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原來的路。南陽有位名士叫劉子驥聽說了這件事情,也高興計劃前往,但是尚未成行就病死了,從那時候開始就再也沒有人去尋訪桃花源了。
❧❧❧❧❧❧❧❧ End ❧❧❧❧❧❧❧❧
陶淵明想像中的人間樂土,在不知情的人們心中覺得不會有這樣的地方。
但 我相信!
我相信他心裡描繪出的那幅美好的社會圖景,是真實存在的。
從國中讀到桃花源記這個作品,不知道為什麼我就相信人們擁有自足自己的能力,甚至還可以幫助其他人,於是我找到答案了,在《鳴響雪松》系列阿娜絲塔夏就是在描述桃花源記裡的種種事物,是有和平與愛的能量的地方,親自種植自己家園,人不需要為了找食物、或是找什麼樣的食物而浪費精神能量的地方,孩子的教育更是沒有任何的強制、逼迫、比較,這就是為什麼我想介紹桃花源的其中之一。
他身長在東晉末年那目睹時代巨變,那社會汙濁,厭棄虛偽黑暗、戰亂頻仍的現實,這都是人們走在一個不是無條件的愛的道路上,陶淵明抒發他自己的嚮往之地,不得不說他的靈性真的很高😂😂😂。
桃花源乃市陶淵明想像中一個環境優美、生活安樂的地方,那裡人人努力工作,平等自由,沒有剝削和壓迫,人與人之間真誠以待,這充滿了陶淵明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,雖然也隱含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。但在這寶瓶的新時代裡,這樣的生活環境是要被創造出來,歐不!應該說要擴大來創造,因為在歐洲、美國、俄羅斯已經早在十多年前開始創造這樣的人間仙境了。
來個陶淵明的簡介:
出生官宦世家,但他出生時家道已中落,二十九歲那年為了謀求出路,只好走上仕途,但是他每每當官都因不堪吏職辭官而歸。後來他決定再也不要為五斗米折腰,於是徹底的拋棄了功名利祿歸隱田園。(➡這個之後我也會寫成文章與大家來探討的)
陶淵明所描寫的桃花源,是一片人人都向往的人間樂土,和諧沒有紛爭,其實,桃花源之所以美,是因為裡面的人心美,所以環境才得以保持原有的自然質朴,人際關系才能流動著溫暖愉悅。
之後會開始整理《鳴響雪松》系列的書本內容與大家分享,我太喜歡阿娜絲塔夏所說的宇宙的秘密,我有時還邊看邊哭,因為這內容真的感動到我與我的靈魂。
歡迎來FB 👉海爾絲喜悅之道
*圖片摘自網路*